Deprecated: Call-time pass-by-reference has been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zjpyx/catjw/winezx/show.php on line 226 满城尽留美酒香_消费文化_酒之文化_jyzixw.org.cn
aa

最新资讯

满城尽留美酒香
酒品营销网 / 2011-01-20

  都说宜宾美,熏得游人醉。唯有踏上宜宾这块丰饶的土地,这“醉”意,才如此真切。

  人初近,香已袭。刚入内宜高速公路宜宾出口处,9·9米高的“古爵新韵”酒鼎便昭示着酒都的热情:请君一杯酒。酒鼎古色古香,凝重高贵,以宜宾出土的战国时代青铜酒樽为范本制造,用以敬献尊贵的客人。

  一杯酒,慰籍了旅途的疲乏,温暖着异乡的情愫。

  行走在五粮液大道,酒香氤氲,走进“花园工厂”五粮液集团公司,十里酒城现代建筑颇有气魄,各类雕塑独具匠心,尤以奋进塔,高大恢宏,予人力量。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亭台楼阁,山林错落……闻着酒香,赏着美景,品着五粮液集团公司丰厚的企业文化,人也仿佛融入画境。

  倘若意欲翻寻五千年中国酒文化的历史画卷,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将向你展示丰沛的瑰宝:5000件文物、文献、模型、图片、雕塑、绘画、实物,分明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酿酒历史。

  脚步轻移,来到城北天柱山下,裂石中开,一道天然峡谷,即流杯池。池长5.2米,宽仅0.55米。山顶古树盘生,遮天蔽日;池内微波荡漾,清幽静谧。此处古往今来,皆是文人雅士饮酒吟诗的绝佳去处。据记载,当年,黄庭坚常邀友人对池而坐,流杯饮酒,赋诗酬唱,写下了不少赞颂宜宾美酒的诗篇;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以及明代状元杨慎等都曾在流杯池畅饮当地名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题咏。巨石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诗词、书法、石刻遗迹九十多处,黄庭坚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八字,至今犹存。还有杨升庵草书“胜概”,也十分引人注目。

  行至长春街70号,这里是原“利川永”糟坊旧址。现有古窖27口,按西南—东北走向,分左、中、右三行排列,其左列(西北面)顺数第7、8、9三窖为明代酒窖,窖号21、22、23。如果你用手指在古窖上摸一下,都能留下扑鼻的酒香。此三窖创自明初的“温德丰”糟坊。其原型呈斗形,与明末清初的“张万和”、“叶德盛”糟坊所开的长方形窖有异。

  循香走入另一条老街———古楼街,古色古香的一处明代风貌的五粮液糟房映入眼帘。进入糟房,便能看见那历经风雨沧桑后,依然散发高贵气质和神韵的古窖。这是原“长发升”糟房旧址,现有古窖16口。据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的考古专家对窖中出土的碎墙砖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窖池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这16口明代古窖池经过几百年的连续使用和不断维护,成为我国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其微生物繁衍至今从未间断,而且这16口明代古窖池五粮液一直使用至今。

  酒香扑鼻,美景醉人。漫步酒都街头,不经意间,你会在小北街看到城雕《醉》,在三江路看到雕塑艺术长廊《历朝酒都》,甚至你的眼神拂过街牌,也会看到诸如酒都路、酒圣路之类,“酒”已浸润进这方富沃的土地,滋养着这方人豪爽的性格。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