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白酒的六大文化脸谱
来源网络 / 2011-11-01
从史上到现代,河北并不缺乏名酒,更不缺少历史。“鲁酒薄而邯郸围”、“刘伶醉酒”这两个家喻户晓的典故和史实,已经足以证明河北酒文化的渊源和价值。在现代白酒界,衡水老白干、板城烧锅酒、山庄老酒、丛台酒、刘伶醉、御河春、大名府、味道府等,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特征,而这些品牌之所以成功,也与其所实施的文化营销路线分不开。
以下几个品牌,借力文化营销并获得成功,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代表河北白酒的六大文化脸谱。
脸谱之一:丛台遭遇“邯郸围”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邯郸大曲作为“河北名酒”如日中天。产地在邯郸的丛台酒,依托邯郸浑厚的酒文化底蕴,因为在国家评酒会中获得银奖而名声大噪,并因身居国家名优白酒之列而受到消费者追捧。
丛台酒厂从1996年前后开始进入为时短暂的“快速发展”时期,从1998年开始,丛台酒厂的利税水平在达到7900万元之后的两三年内连创新高,1999年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2000年达到历史最好的1.3亿元。在年销售额和年创利税超过衡水老白干之后,丛台似乎要成为真正的“河北第一名酒”,可惜好景不长,在2001年出现少许下滑(该年从丛台酒厂创利税1.12亿元)之后,2002年丛台酒厂的销售出现大幅下滑,销售额甚至不足1亿元。此后,受改制问题所困扰,在股权被买来买去的过程中(在2003年、2004年和2006年,丛台酒厂都曾经出现过股权变更),丛台酒厂开始走向衰落,从2003年起一直到现在,丛台酒厂的年销售额均未超过4000万元。
更要命的是,在丛台酒厂走向衰微的过程中,酒厂有一大批技术和管理骨干离丛台而“出走”,并散布于邯郸周围的30多家酒厂,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邯郸围”,不过,此“邯郸围”并非古代因“鲁酒薄”而导致的“邯郸围”。脸谱特征:
邯郸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古丛台为邯郸的代表性文化遗迹,昔日丛台酒仅凭“丛台”二字就能攫金数亿,可惜受苦于“品牌买断”和股权风波,最终走向衰微,实堪让人扼腕。
此正谓:转瞬之间兴衰替,无奈之中“邯郸围”。
脸谱之二:老白干抢位“冀酒老大”
衡水老白干酒是河北传统名酒,在1996年之前,一直是河北白酒的领头企业,其后,由于另一河北传统名酒丛台酒的快速发展,两家企业之间围绕谁是“河北第一名酒”的明争暗斗持续了多年。后来丛台虽然以率先突破亿元利税大关的方式超越了衡水老白干,无奈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世事变迁,丛台酒厂因过度进行品牌开发和买断,加之受企业改制影响,慢慢退出了与老白干竞争的行列。相反,衡水老白干却抓住机遇,起身飞跃,到现在终于以年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的水平,成为河北白酒行业事实上的“龙头品牌”。
衡水老白干从2001年到2006年开始进入一个快速而良性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衡水老白干更是进入加速度发展状态,在市场操作上一反之前的“温柔”风格,显得“生猛”起来,虽“生猛”但步调有条不紊,通过采取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狠抓营销队伍素质、建立重点根据地市场以及以全方位、多品种、多系列产品抢占市场等措施,衡水老白干目前已经实现了高中低档通吃、不管是政务、商务还是婚宴消费全面挺进的效果,保定、邯郸、石家庄、唐山等地都已经成为衡水老白干的重点市场。随着“十八家酿酒作坊”共同打造出的“十八酒坊”品牌的成功,以及对“好酒是用来流传的”、“喝淡雅,好轻松”等文化主题的宣传,衡水老白干正向着“冀酒老大”的市场地位冲锋。脸谱特征:
何谓“老白干”?有一种解释。“老”是指其生产历史古老,“白”是指酒体无色透明,“干”是指用火燃烧后不剩水分。尤其是最后的这一个“干”,更让人想起“入喉似火一条线”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有点烈、有点火、有点霸道,对许多老酒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抹不去的记忆。现在衡水老白干又开始推行“河北为王”战略,而且以7亿多元的年销售额在河北白酒行业遥遥领先。
此正谓:桃城美酒声名远,今朝欲称“河北王”。(智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