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苗酒浓香诱人
来源网络 / 2011-11-01
“到我们苗乡作客,进寨要先喝三碗酒,进门又要喝三碗酒,告别时还要喝三碗酒,三三得九,表示友谊天长地久。”乡政府工作人员小陶笑着对记者说。
高坪苗族乡于1984年2月2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乡政府驻地落木祥,北距县城70公里,乡域东西极距8.97公里,南北极距9.10公里,处东经104°33′17″——104°37′53″与北纬27°50′39″——27°54′43″之间。全乡幅员面积33.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高坪自古以来就是川滇结合部苗族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高坪苗酒有浆香可口、甘甜醇厚、回味无穷、醉不上头的特色,被著以“筠酒之最”的高坪白酒。
《筠连县苗族志》记载,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民族,善于以酒待客,故而酿造成为苗族的传统工艺。历史上苗族酿造杂酒(又称“常酒”,苗族称“Jeudcuad”)非常有名。过去每逢过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都要酿造3~5坛杂酒,用于接待宾客或祭祀祖人。同时杂酒也是用于馈赠的礼品。亲戚朋友有重大喜庆,送一坛杂酒以示祝贺;有祭祖和丧事活动,送一坛杂酒以示缅怀和哀悼;说亲时,酒乃开路先锋,彩礼中酒占有相当的份额。
杂酒多用毛稗、高粱、小米、玉米等发酵精酿而成,用坛子封存。取用时,用一根通心竹管插入坛中,直接用竹管吸饮。多根竹管插入坛中多人围坛吸饮,既亲切又有趣。酒精度数一般为30多度,如果酿造水平高,有的可超过40度。上好的杂酒,具有酒香清醇、余味悠长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期,酿造杂酒仍在苗族中零星存在,同时一些家庭还酿造小锅白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上白酒的大量出现,苗族家庭酿造杂酒的情况逐步减少,直到绝迹。苗族居住地区利用粮食多、水质好的优势,开办了中型酒厂。在众多酒厂中,尤以高坪苗族乡麻园村的小座玉米酒最富盛名,所生产的白酒味醇芳香,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侯休林是高坪出名了酿酒能手,记者一进他的酒厂,便闻到浓浓的酒香。“先尝一碗刚蒸出的酒,我们高坪的水质好,种出的粮食也好,酿出的酒都是清香回甜的。”侯休林笑着说:“我一年要煮四十多万斤苞谷,产二十多万斤酒,在临近的本县和云南省彝良县的几个镇、乡供不应求。”
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政府正在引导酒厂业主做大规模,打响高坪苗酒的品牌,带动苗乡更多的群众种植、养殖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