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酒官及其它
网络 / 2011-11-01
古人有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又有诗曰:“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红楼梦第13回,贾宝玉为大观园中稻香村所拟题词为“杏帘在望”。以上句中的酒旗、酒帘、杏帘等都是指乡村酒店门前挂的一种布招牌。据说从春秋战国时即有酒旗了。酒旗是用一长条形白布,中间书一酒字,四周镶黑色牙条。在乡村酒铺中也有将瓢或酒瓶挂在长杆上,以招引顾客。“杏帘在望”一词是由唐·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演化而来。杏花村又隐喻酒之产地,山西杏花村所产汾酒全国闻名,据说至少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祭酒”这一官位。祭酒原是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史记中曾载“荀子曾三为祭酒焉”。到了汉代,祭酒成了学官名,称博士祭酒,晋以后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国子监,改国子监祭酒为学部尚书。国子监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贵族子弟们学习诗书礼仪的最高学府,归礼部管辖。礼部是主管各种庆典祭祀仪式的部门,酹酒又是各种庆典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程序,国子监的学官就是酹酒的当然人选。所以才称为“祭酒”。到了汉代,饮酒之风更盛,几乎家家户户均可酿酒,曾有一篇骈体散文记载了汉王问东方朔饮酒多少?东方朔答曰“一人独坐,对影独酌,一斗亦醉,挚友相聚,欢歌笑语,五斗亦醉……男女杂坐,鞋履交错,十斗亦醉也……”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饮酒之风形成了另一个高潮,诗仙李白饮酒毫无节制。“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白居易比较有节制:“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其中酒筹是喝酒时用来计数的筹码。现代人,尤其是东北人喝酒不计其数,这一点看起来就不如古人。
古人设宴多为一人一席,席分上下,秦时坐西朝东,汉以后改为坐北朝南为上席,然后按次序右上左下,就象金銮殿上站班时文东武西,贴对联时要右上左下一样,晋以后出现了一种方案,后人称为八仙桌,普通百姓宴会时八人一桌围坐,义同八仙,每桌上坐位次序仍然分明,首席、上席、客位、靠门口的一端为末座,是主人陪客的地方。现代化的大酒店用的多是园桌,座位次序排列已不明显,但旧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根除,年长的,比较尊贵的客人仍然要坐到类似于首席的位置,年轻人大都奉陪末座,这一切都反映出中国人脑海中仍然残留着传统礼教、尊卑有序的儒家思想。古人喝酒时要行酒令,春秋时兴起的投壶之戏就是赌酒的一种游戏。流传于民间的酒令不下成千上百种,但在封建士大夫笔下记录下来的都变得过分的文雅,即使做为一种游戏,也处处透露着文人们的机巧,有时显得有故意做弄人的味道。红楼梦中第28回贾宝玉做令主宣令时说“我发一个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给人斟酒。”所宣酒令要说出悲愁喜乐四字,要与女儿有关,还要说出悲愁喜乐的原因,然后唱一支小曲,说一句诗或成语,句中要有席面上的一种果品。
由于酒令过于繁杂,逼得不肯读书的呆霸王薛蟠刚说了二句“女儿悲,嫁个丈夫是乌龟,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呆霸王只好认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