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all-time pass-by-reference has been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zjpyx/catjw/winezx/show.php on line 226
人和篇:
大幕开启 群舞翩跹
上下同欲者胜。
泸酒发展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上下一致,坚定不移:坚定酒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确立酒业发展的地位不动摇,落实酒业发展的政策不动摇。
引力:泸酒“高速路”
“凡是符合发展需要的都可以干,凡是符合群众意愿的都应当干。对有政策规定的,大干快上;对政策没有规定的,不随便‘贴封条’,在干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取得共识。”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整治环境,沿着这样的思路,全市上下,为泸酒发展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
在加快发展上,市委、市政府坚持坚定酒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确立酒业发展的地位不动摇,落实酒业发展的政策不动摇,出台了《关于加快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响亮提出:“充分利用我市酒类资源,发挥酒类产业比较优势,着力把酒类产业打造成支撑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期性、引领性支柱产业。”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酒业,提升中国酒城地位,建设中国白酒产业基地,要加强政府引导,强化龙头主导,实施市场拓展战略,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推动酒类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小巨人”企业,促进酒类企业组织结构迅速调整,酒类产业结构迅速升级、规模迅速扩张、质量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形成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品牌推动力更强大的酒类产业集群,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白酒酿造基地、白酒历史文化中心、中国区域性白酒质量检测中心。
市级各部门纷纷制定措施,为酒类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保驾护航”。资金、土地、人才……一个个酒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
市物价局将酿酒企业用水类别由特种行业用水调整为工业用水,用水价格由现行的每吨3.8元调整为每吨1.8元(不含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
市经委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酒类企业能源供应,加大对酒类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力度,优先选择一批有规模和实力的新品牌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
市招商局制定每年新挖掘包装推出10个以上酒类重点招商项目、每年组织5次以上重大招商活动实施方案。
农行泸州分行增加贷款1个多亿,以4.5亿元的流动资金、5000万元的票据贴现,坚挺支持郎酒集团的发展。
泸州市首批18家酒类“小巨人“企业与泸州兴泸信用担保公司、农业发展银行泸州市分行分别签订了担保贷款协议。首批酒业发展“小巨人”企业将获得农业发展银行泸州市分行担保贷款11098万元。
国土、国税、地税、银行、工商、质监等部门也先后出台了支持酒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合力:打响“立体战“
政府企业互动、市区县联动,强者更强,弱者不弱,泸酒打响了发展的“立体战”,呈现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之势。
江阳区立下了夺取酒业“单项冠军“的“军令状”,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白酒产业的工作意见》和《白酒产业基金试行意见》,提出了依托品牌发展、依托平台发展、依托传统发展的三大战略,规划到2010年实现白酒销售收入和税金在2005年基础上至少翻两番,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税金1.5亿元。
泸县提出了打造“中国优质白酒产业大县”的目标。出台的《酒类产业发展意见》提出“坚持调整结构、壮大基酒、扩大总量、发展品牌、创造名牌,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基酒与品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酒类产业优质快速发展”的战略构想,提出“今年,全县酒类产业实现产量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亿元,入库税金5000万元;到2011年,全县酒类产业实现产量20万吨,实现产值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亿元;培育3—5个省级以上酒类名牌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的奋斗目标。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酒类产业发展奖励,重点白酒企业、生产销售大户、纳税大户、创新品牌、新增投入、优质服务等都将获得重奖。
龙马潭区启动了“众星拱月”的发展战略,依托泸州老窖公司罗汉生产基地、安宁科技工业园区,酒业发展的基础得天独厚。龙马潭区制定了实施品牌和散酒共进、存量扩张和增量引进并举、规模与质量并重战略,扶持三溪、玉蝉、青狮、国粹酒系列等地方名优品牌,力争2010年产量达到5万吨、销售收入6亿元。同时,和泸州老窖公司一起,集中连片打造万亩优质红粮基地。目前,龙马潭区已成立酒类产业发展协调领导组,出台系列扶持酒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酒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酒类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创新、贷款贴息、奖励等。龙马潭区还建立了政银企合作促进酒业发展体系,区政府、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和农发行泸州市分行联手,共同创造1+1+1>3的效益。
纳溪区以构建泸州原酒和二线酒类品牌生产基地为发展重点。近期目标:今年生产能力达到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实现税金2160万元,新建窖池600口。远期目标: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其中瓶装白酒6.5万吨,散装白酒1.5万吨,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金1亿元;培育3—5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点企业。出台的《关于加快酒业发展的决定》,加大了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区财政设立500万元的“酒类产业发展流通基金”,搭建起白酒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融资平台。
古蔺县白酒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业特强,建设以郎酒为龙头的酱酒集群。坚持扶优做强,鼓励和支持骨干优势企业走技术改造和兼并联合之路,支持郎酒集团产业扩张,扶持仙潭集团、红军杯酒业做强做大,形成“品”字型发展态势,带动古蔺县白酒产业的发展。同时,整合白酒生产资源,打造酱酒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与郎酒集团建立互利合作利益链,整合全县酒类生产资源,盘活存量,做大总量。
合江县进一步完善酒类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十一五’期末实现酒产量5万吨,实现酒业税收3000万元;今年新发展酒类企业1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税收800万元”的酒业跨越发展的新构想。
叙永县白酒发展目标锁定“十一五”期末实现白酒产量5000吨,实现税收500万元;促进企业培育品牌,支持稻香村酒厂、观兴窖酒厂实施品牌推广战略;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支持稻香村、观兴窖、永宁道等酒厂技改扩能……
动力:名牌“生产线”
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种白酒品牌上市,但真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不足10%,绝大部分白酒在上市后不久或轰轰烈烈一阵后,由于品牌知名度低、品牌内涵苍白、品牌力度不够、内在品质差、营运推广不力等多种复杂的原因而退出市场。
泸酒同样有这样的尴尬:据统计,全市酒类生产企业共有有效注册商标1400件,但目前在用的不到一半,其中,仅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四川省著名商标8件、泸州市知名商标29件。另一个尴尬的纪录是:从“泸州”牌和“郎”牌分别在1991和1997年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以后,近10年时间,泸州在白酒行业没有再创出全国驰名商标。直到去年“国窖”牌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卖资源、卖原料,都不如卖品牌。泸酒要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品牌是关键。福建晋江的品牌传奇为泸酒提供了启示。作为一个县级市,晋江经过近年来的抱团品牌运行模式,成功塑造了人们广为知晓的包括安踏、德尔惠、恒安、七匹狼、九牧王、劲霸、雅客等在内的8个“中国驰名商标”。据统计,在中国城镇市场中,每100个身着茄克的成年男性中,就有41个身穿产自晋江的茄克;而在全球,每100个成年男性穿的茄克中,就有12件产自晋江。
在“两条腿走路”战略的引导下,二、三线泸酒企业在觉醒。一些泸酒企业负责人已经意识到,过去“傍名酒”,不愿意创新品牌,是典型的惰性思维、短期行为,既损害了泸酒的整体形象,又给企业做强做大埋下了“祸根”。众多二、三线泸酒为何都没有一个做到金六福那样的规模,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牌,就是“软肋”。今天的“小巨人”就是明天的“巨人”,在中小酒类企业软环境宽松之后,这些泸酒的“潜力股”纷纷“亮剑”:创自己的牌子,走自己的路,三五年之内,让酒城泸州多几个金六福这种规模的企业并不是空想。
乘着“酒业发展年”的东风,仙潭、三溪、玉蝉等一批省、部“双优”老品牌与一桶天下、成吉思汗、中华、天之娇子、自然香、巴蜀液、稻香村、红军碑等一批有个性的品牌交相辉映,或与泸州深厚的地域文化结合,或注入多样文化内涵,实现品牌效应。还有一大批过去为人作嫁衣的优质白酒正在浮出水面,显出泸酒财富的“冰山一角”。
在
泸州泸酒品牌的动力正在全速开启,一条名牌的“生产线”正在形成。
大江东去,魂兮归来!美酒是泸州的灵魂,酒业是泸州的脊梁。 2007年,泸酒激情飞扬,冲刺巅峰,延续光荣,成就梦想。